亨利的投資筆記

2013年8月30日

非常潛力股-讀後感續5

第四章 要買什麼

此章言之有物,非常有料。值得細細品嚐思考。

此章費雪開頭就先講在一般人眼中所謂的投資專家是如何定義,但實際上這些專家們所擁有的投資知識往往不如一般投資人所想像。對投資專家的誤解,相對也衍生出許多投資減損的狀況出現。

『典型的投資人通常慢慢吸收到很多如真似假的知識和錯誤的看法,以及一些胡言亂語,對投資成功的真諦一知半解。』
『和其他很多常見的誤解一樣,這幅心理上的畫像不夠準確,使它變得很危險,對想從普通股獲得最大長期利益的人不利。』

接著談到在過去的統計數字下所篩選出來的便宜股票,不是絕對會成為好的投資標的,並說明透過普通智慧買進成長型公司所獲得的利潤遠大於逢低承接的投資人。這邊所指的普通智慧也就是費雪在前三章講述的方法。

講講我自身的感想,以費雪這說法我認為是對葛拉漢很大的批判。究竟兩者的方法哪種較適合並沒有一定的答案,講明白點投資本來就沒有一定的準則。
逢低承接可能會買進有問題的公司,也可能買進可能會重整成功的公司,甚至是遭市場冷落的公司。那買進看起來有成長可能性的公司或者是已經處於成長階段的公司,也難保這些公司不會有遭受重大事故造成衰退的可能性。當然這兩種方法都還有更多細節可以去看出問題出現的端倪。
所以巴菲特才會講他自己是85%的Graham加上15%的Fisher。

『如果他們夠努力的話,會找到某些顯然是便宜貨的股票。其中一些可能真的很便宜,但其他一些股票,公司未來經營上可能陷入困境,光從統計數字看不出來,因此不但不能算是便宜貨,和幾年後的價格比起來,目前的價格其實太高。』
『技巧最純熟的統計數字逢低承接者最後獲得的利潤,和運用普通智慧,買進管理優異的成長型公司股票的人比起來,實在小巫見大巫。』

費雪接著要聊到"閒聊法"的重要性。他認為光待在家中花時間研究書面資料是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人,需要透過閒聊法來了解更多書面資料上無法取得的資訊。結果還是強調人脈的重要性。從古至今,各行各業成功之道總是跟人脈脫不了關係。

『也許他認為每個星期花幾個小時,在舒適的家裡,大量研究文字資料,便能打開利潤之門。他就是抽不出時間去尋找、耕耘合適的人脈,找一些聰明人聊聊,好在普通股的投資上獲得最適當的利潤。』

再來這部份講到在台灣市場上幾乎不太可能辦得到的事情。
如果投資人對投資這方面的事情沒有多餘的心力去執行的話,可以透過尋找優良的投資顧問代為執行,也提醒了找投資顧問所該注意的相關事項。

看到這段不禁會想,在台灣真的會有這樣的投資顧問嗎?就算有好了收費又需要多少?以台灣一般投資人最容易接觸到的銀行來說,賺你錢都來不及了,還想著幫你賺錢?甚至許多所謂的理專連基本的投資知識都還不如有認真做功課的一般投資人。
或許,真的有很多專業的理專能成功幫投資人賺錢,但是目前為止身邊的朋友通常交付給理專的投資都是虧損收場。

『投資事務非常專業、錯綜複雜,沒有理由非要個人處理自己的投資不可。』

最後部份費雪談到該投資哪些類型的股票,投資比重有該如何分配,個人及家庭對投資的比重部位又該如何去訂定。

這部份著重在資產配置,但前提在於投資前必須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哪些金錢是要用來投資的必須先切割出來。接著才是該投資哪種股票,投資的比重又該如何去分配。在這部份作者只用股票去做資產配置的例子。
如果有興趣對資產配置做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去找William Bernstein的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來看看。

『任何人拿一筆對自己和家人攸關重大的錢去冒險時,應遵守的原則相當明顯。這個原則是,「大部分」資金投入的公司,即使不像道氏、杜邦或IBM那麼大,至少應該比較接近這類型的公司,而不是年輕的小型公司。』
『投資較為保守的股票,長期增值的幅度必須夠大,足以彌補投資風險較高的股票,萬一血本無歸的損失。』
『有個問題,小額投資人應正面面對:用於投資普通股的資金,只能是真正多餘的資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